新闻动态

福建某地防疫布告错将营口鲅鱼圈写成“鱿鱼圈”现已批改

发布时间:2023-12-11 栏目:新闻动态

  上述落款为“XX县应对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的布告本来写道,“到5月14日17时,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陈屯镇杨店村,鱿鱼圈区熊岳镇宜城社区、平和社区等9地疫情危险等级定为中危险区域。”

  鲅鱼圈区坐落辽宁省中南部,辽东半岛中部、辽东湾东岸,是营口市的四个区之一,间隔营口市市区南52公里。

  前史上,鲅鱼圈区域一向归盖县(今盖州市)统辖。1984年1月,为建造鲅鱼圈港,经国务院同意,鲅鱼圈从盖县成建制划出,设立了营口市鲅鱼圈区。

  《辽宁日报》早前报导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个黑龙江人给刚到鲅鱼圈经商的家人写信,他仅仅大致传闻“鲅鱼圈”,却不知道是哪三个字,所以依据读音打开联想,猜想是国家建造的某个农垦区的姓名,便写成“八一”,把圈字画个“○”,所以信封上呈现了“营口市八一○区”字样,幸而营口市的邮递员解读能力强,将信顺畅送到。却是收信人对“八一○”大惑不解,直到跟朋友通了电话才理解个中原委。

  报导称,更多的外地人把鲅鱼误写成“鱿鱼”。营口开发区报社的一名记者收到一个邮包,细看之下放声大笑,本来邮件地址被写成了“鱿鱼圈”。还有依据当地人方言发音写成“八鱼圈”的也不在少数。上世纪60年代出书的辽宁省地图上,把鲅鱼圈标示为“巴鱼圈”。

  别的,鲅鱼圈的“圈”字是多音字,假如不是听本地人念出来,不了解状况的外地人会读作“jun”,以为是饲养鲅鱼的当地。

  上述报导说到,营口市前史学会副理事长白旭研讨当地史多年,曾在当地官方微信大众渠道发布《为什么叫鲅鱼圈?这是我听过最全的答案》一文。他称,盖州市档案馆保存有1980年至1982年全国地名普查材料,其中有关于鲅鱼圈的记载:“清康熙年间有打鱼船来此打鲅鱼,因港湾似弧形而得名。”这是解说鲅鱼圈地名由来的最早的官方文件。

  不过,鲅鱼圈区已退休多年的文化馆原副馆长范垂鹏对此说法不认同。他以为,清朝时,鲅鱼圈人口少,仅仅一个很小的渔村,因地貌上三面环山围成一个圈的形状,中心相似一个小盆地,故而称之为鲅鱼圈。“这一说法也有依据,现在,当地仍把原海星村一带称为圈里。”

  葛成良退休前是鲅鱼圈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地名研讨。据他介绍,鲅鱼圈本来是交通不便的荒滩,仅仅海滨上有几间茅草窝棚供打鱼人暂栖。150多年前,别离有6省13县的渔民来此营生,遂变成村落。每年的5月槐花怒放时,也是这儿的黄花鱼盛产期,以望海寨(今鲅鱼圈区望海办事处望海渔业村)为买卖中心堆满了黄花鱼,囤积居奇。由于当地人排挤外来渔船,所以外来户只能寻别处落脚。“五月节”“八月节”是鲅鱼盛产期,外来渔船骤增,都集聚在望海寨南5公里的西关屯一带海滨落脚,并以此为中心买卖鲅鱼。一朝一夕,此地就以买卖鲅鱼而家喻户晓,形成了以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杂居的大屯落。由于本地人与外地人相互排挤,因而,这6省来的外地人自行抱团,他们称自己人和居住处为圈内,称本地人为圈外。而本地人常来买他们的鲅鱼,故习惯称其为“鲅鱼圈”。1955年,当年的屯子改名为海星村,1958年建立公社时因“鲅鱼圈”正好居中心,南9公里,北8公里,且无重名,故改称鲅鱼圈公社。

  由此白旭得出结论,鲅鱼圈这一姓名应该是从外省来此打鱼的渔民口中叫出来的。

  “‘鲅鱼圈’这三个字的确土里土气,曾想过改姓名。”白旭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报社曾建议民间搜集地名活动。从来稿的状况看,与“港”“海”“湾”有关的称号占大多数:如海明区、新港区、金湾区、海星区。后来由于改地名程序冗杂、本钱太高级原因放置。近年来,跟着经济的开展和旅游业的鼓起,鲅鱼圈的姓名因独具特色而广为传达,成为一个标识,深受当地大众的喜爱,成为省内闻名的港口旅游城市。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