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经济鱼系列

浮家泛宅作客

发布时间:2024-04-03 栏目:冷冻经济鱼系列

  与渔民共餐,当然少不了海鲜。但这不是酒楼的海鲜大餐,而是别有一番渔家风味。譬如说,上桌先来一盘风干的渔获,都市人简直没人能叫得全“杂锦”的姓名,挞沙干,海鳝干,银鱼仔干,小尤鱼干,濑尿虾干。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鱼。

  卷铺盖(墨鱼),我们当然都吃过。俗称“吹筒仔”,大清早从海里捞上来,一切的佐料都有损原汁原味,所以主人家用来清蒸,咬一啖满嘴都是墨汁。一桌子的人相望,个个都黑色唇齿,甚是诙谐。豪哥介绍说,小时分上学写毛笔字,浮家泛宅的孩子连墨汁都省了,由于墨鱼的胆汁真的可拿来写字。

  香港人当然都吃过海螺,首要是晾干的响螺,是煲汤的好食材。但笔者仍是第一次品味青衣螺,外壳布满青苔状的藻生物,螺肉极之鲜美。

  扳话得知他们是香港前期三大族群之疍家,本籍宝安。与客家、广府人相同,疍家也是汉族的一支民系,自古以来在香港、澳门、广东、福建滨海沿江逐水而居,以船为家。其间,又以海南岛三亚及雷州半岛为疍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主人家介绍,“阿爷那辈已在香港仔捕捉”。香港仔在旧时分是四大渔村之首,全盛期约有五万名渔民集合。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渔民都是以船为家。所住的小艇多是不能再出海作业的寒酸渔船,高峰期泊有数以千计这类的住家艇。七十年代之后,涌尾(现时逸港居对开)一带,则搭建了鳞次栉比的棚屋,都是极端粗陋的房舍,相似九龙前期寮屋区。

  席间最令人冷艳的“发生了”马友鱼,做法是捕捉之后即抹上盐,晾干做咸鱼,而是让海风吹至来日即下锅,谓之“”,如此编造既新鲜又入味,与新界客家人的“猪肉钵”有异曲同工之妙,亦见香港这两个族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才智。

  在座的多位渔夫,皆晒成古铜色,额头上的皱纹反常深入,见证著漫空碧海的年月。香港的客家、疍家有许多相似之处。客家人四海为家,喜爱迁徙,在香港久居,至少有三百年的前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客家话仍是香港的首要言语。至于疍家,香港开埠曾经己栖居水上,其源流则很难稽考。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