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经济鱼系列

一碗面背后的奋斗故事

发布时间:2024-02-14 栏目:冷冻经济鱼系列

  曾经在西安小南门门洞里谋生的扯面师傅,因着自己精湛的手艺,走上了总台春晚的舞台,出现在张艺谋导演的《别开生面》节目里。

  在2024总台春晚开场短片,有几位咱陕西乡党——来自鄠邑的扯面师傅史仓库和儿子史永超和来自蓝田的扯面师傅段均彦。这两家人都从“一根扯面起高楼”,收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扯面师傅史仓库就是我的父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父亲史仓库学做面食,就是跟我爷爷在西安的小南门门洞里面摆摊卖面,一直摆了十几年。”今年45岁的史永超如今是鄠邑区老巷子秦味菜馆的总经理。在他的记忆中,家族的面食手艺从爷爷那辈就开始了,“方圆几十里的村民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做饭。再后来,我爷爷的手艺就传到了我父亲手里。能请来我爷爷或者我父亲当大厨,当地很多村民都会觉得非常自豪。”

  无独有偶,和史仓库父子一样,片子里另一位闪现的扯面师傅是蓝田茂盛酒店的总经理段均彦,他的创业之路也是从街边的扯面摊开始的。“我家境贫寒,父亲在我不到两岁时就过世了。1974年,16岁的我弃学从厨,在合作食堂当学徒,练就了过硬的厨艺本领。学徒期间,没有工资,杂活累活都是我们去干。后来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就开始在蓝田县的一个街道跟着我母亲摆摊卖扯面,一扯就是五年。”

  回忆当年学扯面的场景,段均彦至今还很感慨,“学手艺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风雨无阻。做面食我们段家有着100年的传承,从我的爷爷传到我的父亲手里, 我的父亲又传到我的母亲手里,再传到我这里。在传统扯面的基础上,茂盛扯面历经四代人精心研制,用水、用油、用盐、用火,磨面、和面、揉面、饧面、擀面、扯面,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2004年,段均彦率队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厨师节”,取得了“三金一银”的好成绩。“茂盛扯面”被认定为“中国名点”。因为做法独特,口味地道,2016年,茂盛扯面制作技艺被列入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段均彦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史仓库在当地也很有口碑,他对面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坚持他的一些传统。“老一辈人和面,一定是手工的。因为这样做出来的面是有温度、有感情的,口感也会更好。”史永超感慨地讲述,“我父亲今年71岁,可以说他把面食做透了。和好的一团面,在他手里能做出十几种面食。他那一代做面食的人也有不少,但是像他这样做得很少了。比如折花锅盔,都是他亲手做出来的,保证大家吃的还是以前的那种味道。”

  “一根扯面起高楼,百年传承老字号”。在茂盛酒店的大堂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杜中信为段均彦题写的牌匾。“一根扯面起高楼”,是段均彦家几代人的奋斗故事,也是史永超家的奋斗故事。

  1984年,段均彦开始创业,就一心要把茂盛扯面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段均彦先后开办茂盛餐馆、茂盛饭庄,引进鱿鱼、海参、鱼肚等原料,为提高蓝田餐饮品位作出了贡献。1997年开创经营的茂盛酒店已成为蓝田民营餐饮的一面旗帜。2005年,投资200余万元建设的茂盛小吃美食城,经营百余种小吃。2012年5月,段均彦成立蓝田县茂盛置业有限公司,建成一座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准四星级酒店,拥有豪华客房90间,餐饮可接待500人同时就餐,是展示蓝田餐饮文化和蓝田人的“会客厅”。

  爷爷和父亲在小南门开始的小面摊,如今已经在史永超手里成长为鄠邑区的美食品牌——老巷子。“我要做的是关中的陕菜,再结合我们鄠邑区的面食特色。摆汤面、户县软面,还有秦镇凉皮,这些都是我们的特色美食。通过这一种美食,带领关中的菜品走出去。有我父亲、我爷爷的坚守和传承,我要把面食做得更好。”

  在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的洪流中,一碗面改变的不只是史永超和段均彦的命运,他们还成了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促进本地就业的领路人。史永超和记者说,他们的餐饮企业给10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段均彦的餐饮企业也有150多名员工,基本都是蓝田本地人。

  “是咱们国家的政策好,要不然我们也没有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感谢好政策,我们要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我不仅要把茂盛的生意做好,还想当好西安乡村振兴的宣传员。我想把我的茂盛扯面带出蓝田,带向全国乃至世界,把我们关中的面食文化向更多人展示,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学习扯面技艺走向未来幸福美好的生活。”段均彦如是说。

  当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和菜籽油“撞上”陕西的油泼辣子,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连日来,记者走访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一碗碗充满着“丝路味道”的油泼面,引得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龙年大吉”花馍,以及哈萨克斯坦的面粉、马来西亚的咖啡、格鲁吉亚的红酒、白俄罗斯的奶粉……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的年货节活动中,无论是三秦美食,还是异域风味,都吸引着不少市民、游客前来采购,丰富新年餐桌。

  家住未央区的尚先生一家专程来爱菊采购年货,他说:“单位过年也发了油,但我们就想买一桶哈萨克斯坦的食用油回去尝尝。”采购完后,尚先生带着妻子来到旁边的餐饮体验区,点了两碗由哈萨克斯坦面粉制作而成的油泼面大快朵颐。

  “油泼面味道地道,而且还凝结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成果,必须支持!”尚先生说。

  事实上,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有着广袤无垠的优质麦田。2015年,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从贸易入手“走出去”,并且逐步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开始实施“订单农业”。

  如今,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种植了150万亩的农作物,同时也建设了自己的油脂加工厂、面粉加工厂和饲料厂。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生根、走深走实,哈萨克斯坦的面粉、食用油和蜂蜜等系列优质农副产品,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运抵西安,受到慢慢的变多西安市民的青睐,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东萌看来,爱菊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践行者,也是推动者。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泼面,散发的是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热度”。

  “爱菊通过中欧班列大通道,把哈萨克斯坦种植的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国内。2023年有10万多吨的粮油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运回了西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小麦。”刘东萌表示,哈萨克斯坦纬度比较高,光照长、温差大,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品质非常好,很适合陕西人做面食。

  “咱们西安是‘碳水之都’,老百姓生活中一碗面是少不了的。”刘东萌和记者说,如今,通过中欧班列把粮油产品运回来,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品尝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优质农产品,尤其是用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和菜籽油做出了地道的陕西油泼面,使陕西美食有了“丝路味道”。

  “目前,爱菊在哈萨克斯坦基地的面粉、油脂、饲料等都是按照中国的品质衡量准则来生产。所以说,爱菊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后,带动的不是单一粮油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而是涵盖了从技术、质量的标准输出,到构建产业链条,再到打造跨国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的一系列内容,最终落地,才是老百姓亲身感受到的一碗油泼面中的‘丝路味道’。”刘东萌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碗碗充满着“丝路味道”的油泼面,背后还有不少小故事。爱菊集团国际贸易部外贸专员王来影自从进入爱菊工作以来,见证着爱菊集团进出口贸易量的增长,也感受着西安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活力。

  国际贸易部承担着爱菊集团小麦面粉和油脂等产品的进口,还有设备的出口业务。面对近年来进出口业务量的增长,王来影的日常工作状态也随之发生着改变。

  “一方面工作越来越忙,另一方面工作技能也慢慢变得专业化。”王来影和记者说,她原本学的是英语专业,最初只需要会用英语。但是,随着爱菊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园区,跟哈萨克斯坦的对接慢慢的变多,俄语方面的学习迫在眉睫。

  王来影笑着回忆道:“后来,我们全员开始有效学习俄语,最难的要数弹舌音的练习,仅这一项就练了40多天。”如今的她,已能用一口流利的俄语进行业务对线年,西安国际港站内爱菊粮食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为爱菊集团从哈萨克斯坦的粮食进口提供了更大便利。记者现场走访时看到,这条专用线一直延伸至爱菊集团内,不远处就是仓库,装卸货物十分方便。

  “专用线长度大约两公里,粮食货物通过中欧班列可以立即进入到厂区内部。这样一来,无论是堆场短驳还是运输、卸货,都可以‘一条龙’在这里完成,节省了很多工作量和上班时间。”王来影说。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中欧班列勾勒出一幅联通世界的时代画卷,同时也助力如爱菊集团这样的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安浐灞国际港充分的发挥西安港作为服务全国向西开放和陕西西安对外开放平台的作用,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中欧班列(西安)运行质效“双提升”,成为运行时效快、智能化程度高、线路辐射范围广、服务功能全、综合成本低的“钢铁驼队”。

  2023年,中欧班列(西安)年度开行5351列、运送货物464.8万吨,分别增长15.3%、12.9%,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家示范工程、长安号品牌效应显著提升。

  “一碗油泼面中的‘丝路味道’,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开放合作的魅力。今年,爱菊将跟随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开行,逐步扩大贸易量,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量质齐驱’。”刘东萌和记者说,“我们将通过设备输出、技术输出、劳务输出,带动更多相关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为陕西西安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爱菊力量’!”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