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brokes官网

“翻身”咸鱼香飘全国

发布时间:2023-12-02 栏目:ladbrokes官网

  儋州新州镇新英码头一条条正在晾晒的鱼干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袁才 谢振安 摄

  “‘儋州咸鱼’小包装在天津好评如潮,我已连续十年是这一产品的‘回头客’了!”3月25日,来自天津的经销商崔贵兴微笑着说。

  吉林经销商辛顺锡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作为‘儋州咸鱼’主打产品的红鱼干,不仅在东北是香饽饽,出口到韩国后也深受欢迎。”

  “儋州咸鱼”的历史源远流长。该市沿北部湾的渔民,早在上千年前就探索出用粗盐腌制鱼类等海产品的方法。祖祖辈辈,薪火相传,这样的产品已成为儋州颇具地方风味的美食。但长期以来,渔民们习惯于以整条鱼出售,虽说看起来大气,但消费者切割制作时多有不便。

  2003年,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的在儋州调研时,提出将儋州咸鱼从整条卖改为小包装。2015年3月8日,中央、中央纪委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海南代表团的审议时,公开披露儋州“咸鱼分装”的往事,引起全国媒体关注,使“儋州咸鱼”一举成名。

  在“儋州咸鱼”系列新产品中,儋州红鱼的批量生产、精深加工和对外销售都已脱颖而出。副市长张广英介绍:2014年儋州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3万吨,其中20%是咸鱼产品,特别是红鱼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水产品年产值63亿元,咸鱼占比25%,其中至少有5%是红鱼创造的附加值。

  儋州充分依托这一利好,放大红鱼品牌效应。市委书记严朝君、市长张耕,要求该市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抓住机遇,特别要加大对儋州红鱼等具有较强地方特色产品的培育,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要以民间传统文化、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及产品为基础,把标准化建设、人文地理、文化内涵挖掘、营销渠道和方式创新、科技体系支撑等与品牌建设结合起来,指导儋州红鱼等农产品品牌分类和分层开发发展。

  “在千里之外的酒店吃到家乡原汁原味,并且包装显得‘高大上’的红鱼,那份激动和自豪难以言表。”10年前就到辽宁一家公司上班的儋州籍人符绍均感慨地说。

  老家在辽宁大连的儋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戴文达认为,儋州红鱼等具有地方风情的特色产品,最易激发绵长的乡愁,激发怀旧和思乡情结,进而提升省内外消费者心目中的“儋州印象”。

  据了解,儋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职能部门,正在引进多所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为“儋州咸鱼”产业突破性发展“支招”。下一步该市将多举措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制定和推行标准化流程、技术标准,申请“儋州咸鱼”地理标志保护;依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改善产品包装和加大营销力度;市政府已决定投入专项资金,对儋州红鱼产品研究开发和宣传推介,使“儋州咸鱼”的主打品牌越来越响亮。

  “儋耳龙门激浪千秋多记事,红鱼湾海汹涛万丈几经人。”这是儋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启养撰写的一副对联。“龙门激浪”是指儋州峨蔓镇海滨龙门山之东有一瓮门,素称“南天第一门”。北风吹来,巨浪撞击石门,响彻十余里,故得名“龙门激浪”。对联意指,儋州(儋耳)是一个历史悠远长久文化渊源深厚的地方,红鱼产业也是一个传统产业,红鱼味道很好,然而却来之不易,能有多少人去经历这惊涛骇浪捕捉红鱼呢?

  儋州红鱼是咸鱼中的主打产品,让人尝之而终生难忘。吴启养认为,一方面,儋州红鱼象征着“鸿(红)运当头,红红火火,年年有余(鱼)”的美好寓意,因此在儋州及周边地区,自古以来就有“无鱼不成宴”的说法,沿海渔家“三牲”拜祖必有鱼,尤以红鱼为上。

  吴启养对红鱼开发出的系列新产品如数家珍:传统儋州红鱼产品最重要的包含红鱼干和红鱼粽两大类,红鱼干以“淡盐红鱼”为上上品,这种红鱼是渔民在作业中的船舶直接晒制的;其次,就是靠岸后晒的咸红鱼,还有用大量盐腌制的“红鱼粽”。

  其中,红鱼干不仅可单独成菜,它与不同食品搭配,还可制成各具风味的美味佳肴,比如可做成清蒸红鱼五花肉(即红鱼戏五花)、“红鱼山猪缘”(即红鱼炖山猪肉)、红鱼木瓜汤、香煎红鱼干,还有红鱼粥、红鱼饭等美食。红鱼粽与猪肉清蒸是味开胃的好菜,特别说明一下,这里说的“红鱼粽”不是端午节吃的用红鱼肉做馅的粽子而是红鱼加工的一种产品。

  吴启养介绍,红鱼的产品大有文章可做。红鱼产品除了以上两大类干品外,还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发多个产品,如可开发“红鱼汁罐头”、“红鱼内脏罐头”、“红鱼戏五花”熟食系列等产品。

  “要逐步推动市场细分,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强‘儋州咸鱼’产业。”儋州市政府副市长张广英开宗明义地说起咸鱼产业的发展。

  这些优势包括:一是具有悠久历史。在儋州,咸鱼的生产和加工已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可谓老牌产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渊源。比如,咸鱼中的红鱼产品,是当地人逢年过节时的馈赠佳品,寄托着“鸿(红)运当头,红红火火,年年有余(鱼)”的美好愿望。二是品质保障。儋州水产品大多数来源于海洋捕捞,在生产工艺流程中不加入任何添加剂,主要是通过盐焗工艺制作,属于原生态产品,口味纯正,健康养生。三是具有市场主体。目前,该市已有儋州创华实业有限公司、儋州珠联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咸鱼产品的专业加工和经营,尤其是红鱼干产品俏销市场。

  同时,张广英也不讳言儋州咸鱼还存在生产销售分散化、产品品种不多、科技含量不高等劣势,同时,省内外的大量水产品挤压市场空间,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

  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儋州比较优势,做强咸鱼产业?张广英提出,要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推出系列有效举措:

  其一,加大引智引才的力度。通过引进中国农业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相关的专家学者,夯实科技后盾,对咸鱼尤其是红鱼生产流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改造,确保安全生产、精深加工。在科技支撑的前提下,积极申报“儋州咸鱼”等渔业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

  其二,加大改进包装的力度。进一步在包装上下功夫,注重细分市场,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实行差异化竞争。一方面,迎合一些地方春节期间购买整条红鱼的习俗,对大鱼进行真空包装,印制新春祝福语和其他标识。另一方面,对红鱼产品做大中小包装,区隔为不同档次,满足各方消费者的需求。

  其三,加大营销力度。强化品牌宣传和营销网络建设,构建“儋州咸鱼”等渔业产品电子销售经营渠道和销售网络,组织并且开展红鱼等渔业产品的专项促销活动。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提升“儋州咸鱼”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四,适度扩大咸鱼产能。“儋州咸鱼”民间根基深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渔业发展,具备做成支柱产业的主客观条件。今后将依据市场动态,适时扩大产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其五,增加渔业投入。在硬件方面,引导和鼓励企业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渔港建设步伐,扶持渔民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在软件方面,经常性地为渔民举办各种培训班,从思想意识、捕捞技术、环境保护、生产经营等方面,培养现代新型渔民。

  其六,促进产业融合。比如,“儋州咸鱼”产业要抓住目前该市正在推进的“休闲渔业项目”和“港湾建设”等机遇,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使咸渔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开成产业兼容。

  “这些举措的组合实施,是践行市委市政府确立的‘调优做精第一产业、发展壮大第二产业、重点突破第三产业’发展思路的探索。”张广英表示。

  多年来主抓儋州农业工作的张广英认为,“咸鱼分装”引发的话题,对儋州农林牧渔等大农业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儋州今后要更加着眼和着力于精细农业,扎实推进农业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平宗振安张琳)

  “卖鱼了”、“刚打回的上好的鲜鱼”、“让我们来挑一担”……3月25日上午,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在儋州白马井渔港停泊,船上岸上人声鼎沸,交易火爆。

  站在白马井渔港,可以望见雄伟的洋浦跨海大桥。阵容强大的回港渔船悬挂着猎猎挥扬的国旗,与大桥一起构成壮伟的景观。

  渔船上,有的海产品盖着冰块,等候客商收购;有的客商聘请当地民工,将谈好价钱的海产品一箱箱抬到岸上。白马井镇马口井村渔民钟成联已将船上的海产品运上岸,她笑容可掬地说:“我们家的渔船这次捕了100多箱鱼,可以卖出2万多元。”

  儋州创华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锦菊正在渔市的门面称量石斑鱼,她乐呵呵地说:“3月25日上午我已经收购各种海产品2000多箱,共有30多吨。”据介绍,该公司除了转销海产品,主要加工咸鱼产品,尤其是精加工的红鱼干畅销到中国两广、东北和韩国等市场。

  销售市场看好的海产品,使不少渔民依靠海洋捕捞发家致富,有的建起了漂亮的新楼房。白马井镇福村渔民董壮严,花了40多万元建设的二楼小洋楼于去年底竣工,目前他与家人已乔迁新居。年届五旬的老董笑着说:“现在闯海打鱼的接力棒已交到儿子手里了,但我有时候也跟他一起出海,相信日子会慢慢的好!”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麦瑞清透露,全村共有1400多户,渔业总收入超过2亿元,大多数家庭建起了新房。

  戴着斗笠,穿着雨靴,乍一看与渔港其他劳动妇女几无二致,但她却是拥有一家年产值逾8000万元的渔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她就是儋州创华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锦菊。

  “从13岁起我就走出家门,靠一根扁担挑运咸鱼谋生。”吴锦菊感慨地说,“记得我第一次挑了30斤咸鱼,运到白马井集镇。后来力气渐渐练得大了,就挑到王五、中和、长坡等更远的地方。”

  出生于1964年的吴锦菊,家住儋州市白马井镇福村。小时候她家有五姐弟,劳动力少,吃饭人多,因而家境并不宽裕。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吴锦菊凭着一根扁担,担起了自己的生活,也担起了家人的生活,更担起了从谋生到创业的梦想。

  1987年,香港客商到白马井渔港收购咸鱼,价格高出本地市价。吴锦菊回忆,此事让她很好奇也开始反思,为什么外地企业来收购,咸鱼价格就不一样呢?后来,她为其他老板打工,相继跟船到广州、福州等地销售咸鱼,慢慢地有了经营渔业产品的启蒙意识。

  2006年,已有一定商业眼光和经营经验的吴锦菊,与丈夫一起成立儋州创华实业有限公司,起初也是粗加工整条的咸鱼。2012年,她采用小包装,其咸鱼系列新产品最重要的包含红鱼干、马鲛鱼、石斑鱼等。

  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吴锦菊的公司为周边近200人提供就业机会,其中固定员工50多人。她介绍,公司实行2000元保底工资加绩效工资制,每月3日就及时发放上个月工资,干得好的员工,一般超过6000元/月。“从吴老板开始办公司做生意,我就在公司工作。这一路走来,我觉得她是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人,不但公司经营得好,而且对我们员工很照顾。”该公司员工羊石妍激动地说。

  如今,吴锦菊的公司生产的产品,远销两广、东北和韩国等国内外市场。据了解,为了闯深海捕大鱼,从2014年8月开始,她与老公叶志健多方筹资600多万元建造一艘200多吨位的大船,其中农业部补助了100万元、市政府补助了50万元。还有一个多月就可以完工试航,到时候可以到远海深海打鱼。

  吴锦菊介绍,建造这艘大船的目的,还在于改变加工方式:在海上捕到鱼后,既可以当场加工,也可以在甲板上晾晒了再加工,改变过去在海上辗转多天才运回港口加工的生产习惯。

  “除了咸鱼生产和加工,我还打算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吴锦菊说。她透露,下一步将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冰厂,专门为出海渔船供应冰块。

  “了30多年水产加工,对咸鱼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的追求从未停止。”儋州珠联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耀金提及“儋州咸鱼”,爽直地笑道。

  据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儋州珠联食品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一家集海洋捕捞、水产养殖、加工、进出口贸易、渔港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省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全国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目前,该公司坐落在儋州市白马井开发区,毗邻渔港,拥有4000多亩养殖基地,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年总产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公司带动本地区渔民和养殖户近5000人,现有职工400多人,各类专业方面技术人才50多名。

  “我们企业具有300吨级远洋生产捕捞船6艘,长期扶持几百艘渔船生产,为本地区渔业发展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郑耀金微笑着说道。

  既有养殖基地,又有远洋能力的儋州珠联食品有限公司,正在打造现代水准的企业:建成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配有超低温生产设备和4000吨的冷藏低温库,年加工水产品能力2万多吨。公司已通过输美食品HACCP验证、英国BRC认证和欧盟水产品出口认证。基本的产品有:冻罗非鱼片、冻鱿鱼、冻虾、红线鱼、带鱼等。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郑耀金指着一块块“金字招牌”介绍,“珠联食品”在海南和同行业中赢得了良好声誉:该公司连续16年被省政府授予“海南省海洋渔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称号,2005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产品业示范基地”、“全国加工业技术创新机构”称号,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农产品深加工示范项目”。

  “我们公司近年来新开发的红鱼切片小包装产品,也深受国内客户的认可与好评。”郑耀金的话语充满信心,“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司计划陆续开发更多新的精装海产品,与时俱进,打造属于我们海南企业的知名品牌。”

推荐产品